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第三 冢臣章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3-07-05 | 浏览:2365 ]

为臣事君,忠之本也,本立而后化成。冢臣于君,可谓一体,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夫忠者,岂惟奉君忘身,徇国忘家,正色直辞,临难死节而已矣?在乎沉谋潜运,正国安人,任贤以为理,端委而自化。尊其君,有天地之大,日月之明,阴阳之和,四时之信。圣德洋溢,颂声作焉。《书》云: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 庶事康哉!”

译文:作为臣子为君王办事,最根本的是恪守忠道。以忠道为本,才能收到教化、治理的功效。大臣与君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君王能够信任臣子的所作所为,臣子才能够做到对君王恪尽忠心。所谓忠道,难道只是侍奉君王,忘记自己,顺从国家,舍弃家庭,遇事敢于直言进谏,为守信义,誓死不屈这样一些做法吗? 真正的忠道应该是: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匡正国家的失误,任用贤明之士治理国家,端正自身的行为举止,使民众自然而然受到教化。尊信君王,可使皇恩广布天地之间,像日月一般光明,像阴阳那般调和,像四季那样运转。君王的圣明之德广泛传播,全国上下就会出现一片欢乐、歌颂之声。《尚书》上讲:君主英明啊!大臣贤良啊!诸事安康啊!”

本章讲解:

冢:高起的土包,有高大、隆起的意思。

冢臣:指位高权重的大臣,宰相、丞相、太尉,也借指公司、团体的高层管理者,即总裁、总经理、董事长等高级干部。

上一章说的是怎样成为贤明的君王,或者说贤明的君王如何驾驭天下,本章讲冢臣(高官、大臣)怎样辅佐君王,成为一代贤臣良相。

作为一个国家倚靠的重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极人臣,上令下达,下情上达,是承上启下的中枢。古人云:“居庙堂而忧其君”为什么说忧其君呢?就是唯恐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华,辅佐君王成为一代贤君,由此可见忠臣虽然高居庙堂之上,但心里时刻挂着江湖,挂着国家的兴亡,重任在身,无不殚精竭虑,如履薄冰,时刻不忘自己的职责,随时用自己的忠诚来匡正君王的言行。

唐朝时,有人给唐太宗进贡了一只鹞鹰,太宗非常喜爱,养在宫中,爱不释手。这时宰相魏征进宫奏事,他怕被魏征发现,急忙藏在怀里。魏征看见太宗在把玩鹞鹰,想到天下初定,唯恐太宗玩物丧志,沉迷于享乐,就故意把说话时间拖得很长。太宗等魏征离开,发现由于时间太长,鹞鹰已经闷死怀里,就气愤地把鹞鹰摔在地上,回宫后对长孙皇后忿忿地说:“哪一天非杀了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问:“谁是乡巴佬啊?”当她知道事情的原委,马上穿上皇后冠服,站在庭院里敛容长拜,向太宗祝贺:“陛下身边有这样忠心的臣子,实在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啊!”太宗听后沉思良久,转怒为喜,不以魏征为忤,对他的做法赞赏有加。唐太宗是一代开国明君,雄才大略,又纳谏如流,身边还有魏征这样的忠臣良相们辅佐朝纲,才有了以后广为称道的“贞观之治”。

西周初年,太子姬诵年幼,在周公的扶助下做了国君,史上称为周平王。有一天周平王与弟弟叔虞在宫中游戏,姬诵随手捡起一片落在地上的桐树叶,当做玉圭送给叔虞,开玩笑地说:“封你到唐(晋)国做诸侯。”史官听到后,把这件事告诉周公,周公进宫来祝贺。周平王说:“我那是跟弟弟开玩笑”。周公严肃地回答:“天子无戏言”。后来周平王只得选吉日,正式分封叔虞为唐(晋)国诸侯。这就是《春秋》里记载的“桐叶封弟”的故事。

这两件事绝不是小题大做,危言耸听,长孙皇后庭院参拜,告诉太宗魏征忠心可嘉,周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诫周平王,“天子要以忠信对天下”。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人民。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国势由弱变强,宋朝尚文抑武,绮丽浮华,结果民风柔弱,一直受到外民族的侵掠。君王一言九鼎,决定着国运的兴衰,长孙皇后、周公的行动就是尽忠的表现啊!

如果采取朝令夕改,朝秦暮楚的态度,就会失信于天下,百姓起来效仿,一个言而无信,无忠无德,尔虞我诈的混乱社会,简直就是一个梦魇的社会,一个魔鬼的世界。所以君王要以自己的诚信教化天下,以身作则,言出必果,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承担诚信的道义责任。长孙、周公正是基于忠诚出发,见微知著,不以“忠”小而不为,义无反顾地纠正了周平王、唐太宗,轻率而错误的行为。

所以马融在《忠经》里说:“为臣事君,忠之本也,本立而后化成。”臣子(下级)的立身之本就是忠诚,这是根本的责任,有了这样的品德,才能为国家(团体、公司)做事(事君)。又说:“冢臣与君,可谓一体,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意思就是臣子(下属)与君王(上级)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相同的价值观),下级大公无私做事,上级无偏无私,秉公相与,君臣无猜,同舟共济,这才是君臣之间的忠道。

这一章是说明做冢臣(主要干部)该怎样去践行忠诚,一提到忠臣,人们往往与国家民族危难时,大义凛然,挺身而出,流血牺牲联系在一起。其实那是一种狭隘意义上的“忠臣”,国将不国,家破人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受到了极大损害,再去死难殉节,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其实为时已晚。做一个流芳百世的忠臣,不做遗臭万年的佞臣,这是大家共有的意愿。可是做一名“末世忠臣”为国死节,虽然流芳,也是无奈可悲的选择,“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临危赴难,与事无补,这样的“末世忠臣”演绎的悲剧,谁也不愿见到,也希望上演的越少越好。

那么怎样避免演出“末世悲剧”呢?真正的忠臣是及早谋略一个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避免危机的酝酿与发生,让君王(上级)和百姓(员工)永享安康,这是臣子不能推卸的责任。宋玉在答楚襄王问时说:“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意思就是微风是从地上产生的,开始先在水面上的青萍草头上轻旋,最后成为劲猛的狂飙。大风是由小风发展而来,后喻指大事件,大变化都是从不易觉察的细微处源发。

所以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兢兢业业,如履薄冰的职业操守,是每个尽忠尽职,担当大任的臣子时刻牢记的事情。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海鲜都是珍贵易碎的食物,烹煮的时候要格外当心。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式的“蝴蝶效应”,揭示了物体从量变到质变的内在规律,细微变化造成的巨大影响,仿佛在耳边时时敲响的警钟。

小心慎重,心无旁骛,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发于公心,止于私利。从古至今都是“忠言可以兴邦,谗言可以废国。”这振聋发聩的语言,就是冢臣们身边的座右铭。

《尚书》上说:“君主(头脑)英明啊!大臣(四肢)贤良啊!诸事安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