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第二 圣君章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3-07-06 | 浏览:2415 ]


惟君以圣德监于万邦。自下至上,各有尊也。故王者上事于天,下事于地,中事于宗庙,以临于人,则人化之。天下尽忠以奉上也。是以兢兢戒慎,日增其明,禄贤官能,式敷大化,惠泽长久,黎民咸怀。故得皇猷丕丕,行于四方,扬于后代,以保社稷,以光祖考,盖圣君之忠也。《诗》云:“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译文:只要君王用至圣至善的品行道德,为天下民众做出榜样,那么社会各个阶层从上到下,都会有各自的遵守。因此,身为君王要以忠道对上奉天,对下敬地,并真诚地祭祀自己的祖先。君王能够为百姓做出榜样,那么自然而然,百姓就会受到感化。普天之下的民众也都会竭尽忠心侍奉君王。所以,君王应当谨慎从事,使自己更加贤明。只要君主给贤明之士以俸禄,起用有才能的人,施行仁政教化,长期广布恩泽,他的臣民就一定会感念他。因此,君王最大的谋略,就在于如何广施仁政,传扬于后代,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同时使他光宗耀祖。以上就是圣贤君王的忠道!《诗经》上说:“勤勉而光明正大地侍奉上帝,就会招来无限的幸福。”


本章讲解:

本篇是讲如何匡佐帝王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

历代君王都希望成为名垂青史,有所作为,像舜、尧那样的开明贤君,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好皇帝”。为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修身、戒欲、立德、贵民”,恭恭敬敬地按时祭祀天地神灵,侍奉宗庙,体恤民力,谨慎地使用手中的权杖,用这样至善至圣的品行道德昭示天下,为臣子和百姓做出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比茫茫大海中矗立的灯塔,射出万丈光芒,为航船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所以君王的一言一行,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臣子百姓的行为举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历史典故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建立忠诚文化也是这样,仅仅有健全的制度是远远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君王(管理者)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榜样垂范天下,百姓(下属)效仿,上下同德,形成一个“君王忠信于臣子百姓,臣子百姓忠诚于君王。”君臣相辅,互为表里,实现官民无间的良性互动,这才是推行忠道的唯一根本和唯一追求。

马融在《忠经》中说:“式敷大化,惠泽长久。”他这里说的“式”,是车子上一前一后的横木,供乘车人用来扶持。前后的横木决定了车辆的宽窄长短,人们后来引申为规矩、法度、章程。敷是展开,传播的意思。马融这里的意思是指,忠道好比是车子上的“式”,有什么样的法度规章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有什么样的君王,就有什么样的臣民,实行忠道,谨慎从事,百姓就会效法,惠泽长久。反之亦然,失信于民,就举步维艰,寸步难行,周幽王骊山“烽火戏诸侯”,视忠信为儿戏,玩于股掌,失信于天下,最终导致西周灭亡。秦国的秦王“立木为信”,取信于民,最后横扫六合,终成霸业,实行了“取信于民”的忠道,秦国从此国势由弱变强,国土由小变大,睥睨天下,傲视群雄,成就了一个朝代的诞生。

一正一反,两种结局,由此可知,实行忠道确实不是空洞的说教,今天仍旧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以史为鉴,可知兴亡。”作为一个企业,一个团体的管理者(君王),应该视忠道为圭臬,切切不可掉以轻心。

即使在“君权天授”的封建社会,做一个“贤明君王”也很不容易,也不能鱼肉百姓,为所欲为,糜烂天下。上对社稷(天),下对黎民(地),需要承担重大社会责任与义务。君王有忠德,有“贵民”,有“天下为公”的思想品质,就会求贤若渴,纳谏如流,“周公三哺,天下归心。”说的就是周公为“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礼贤下士,替天行道,为天下苍黎尽职尽忠的故事。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行道”就是推行“公道、忠道”,只有这样做,天下百姓才能归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