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第十七 报国章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3-06-02 | 浏览:2721 ]


为人臣者官于君,先后光庆,皆君之德。不思报国,岂忠也哉? 君子有无禄而益君,无有禄而已者也。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贤者国之干,猷者国之规,功者国之将,利者国之用。是皆报国之道,惟其能而行之。《诗》云:无言不酬,无德不报。况忠臣之于国乎!

译文:作为臣子为君王当官治理天下,给祖先带来荣耀,给后代带来幸福,都是由于受了君王的恩德。臣子如果不想报效国家,还能称得上忠臣吗? 贤明的人有的没有俸禄却还想着为国家做有益的事,还没有人受了俸禄而不报答君王的。报国之道有四种:第一是举荐贤才;第二是出谋划策;第三是建立功业;第四是为民兴利。贤能之人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献计献策的人为国家提供治国方略;建功立业的人是保卫国家的将帅之才;为国家增加收入,为民谋利的人是国家的有用之才。这些都是报效国家的方法,只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就可以了。《诗经》上说:没有一句话不予以应答,没有一次恩德不予以回报。”何况身为忠臣而对于自己的国家呢?



本章讲解:

马融在《报国章》里说:“报国之道有四:一曰供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贤者国之干,猷者国之规,功者国之将,利者国之用,是皆报国之道,惟其能而行之。”就是说报效国家的办法有四条途径:举荐贤才,出谋划策,建功立业,为国家聚集财富。

举荐贤良,为国家提供治世良臣;献计献策,为国家提供治国方略;给有建功立业理想的人机会,让他们为保家卫国出力;使用有经营才能的人,给国家增加财富。这些都是报效国家的途径,只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能就可以了。

举荐贤良“千金买骨”,郭隗用故事荐才的典故。

战国时期,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曾经被强大的齐国征服。燕昭王继位时痛感国家弱小,经常被其他强国欺辱,就立志富国强兵,广招天下谋臣贤才,辅佐国政。

燕国有一个叫郭隗的人,听说燕昭王的这个号召后,就去面见燕昭王。燕昭王说:“我听说有用的人才就像放在袋子里的锥子那样崭露头角,怎么没有听到先生的大名呢?”郭隗不慌不忙地回答:“天下之大有谁知道大王求贤若渴的志向呢?如果大王真的是这样想,请从郭隗开始吧。”燕昭王听了郭隗的话,仍然将信将疑,于是郭隗就给他讲了“千金买骨”的故事。

郭隗说:“古代有一位国王非常喜欢千里马,派人寻找了三年都没有找到。有一天听说很远的地方出现了一匹千里马,就急忙派侍者去寻找。当侍者到了那个地方,千里马已经死掉了,只剩下一堆骨头,侍者就给马的主人一千两黄金,买下了马骨运了回去。国王见到了非常生气,训斥侍者说:‘我要的是千里马,你买一堆马骨头回来有什么用。’侍者回答说:‘大王千金买骨的消息不久就会传遍天下,大家都会知道大王喜爱千里马,连死去的马骨都能重金购买,还发愁没有真的千里马送来吗?’果然没有多久国王就有了三匹千里马。”郭隗讲完这个故事后,对燕昭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天下能臣贤士,就不妨把我当做马骨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之后,大受启发,回去后立即给郭隗修建了一座辉煌壮丽的府邸,由于想到了“千金买骨”的故事,就把那个地方起名叫“黄金台”,还拜郭隗为老师,早晚请教。

燕昭王召贤求士的消息传遍了四面八方,各国有才能的人纷纷来到燕国求见,其中有乐毅、剧辛、邹衍,一时间燕国人才济济,燕昭王还拜乐毅为亚卿,整顿国政,习练兵马,从此后,燕国果然一天天强盛起来。

献计献策 商鞅变法

秦人早期在甘肃的天水、礼县一带活动,后来沿渭河东进,来到了关中西部的汧渭之滨(即宝鸡的千阳、渭水),他们的首领给周朝牧马,地位很低。一直到东周秦襄公时才被封为诸侯,被封在秦地,开始在八百里秦川定居。

由于秦国地处偏狭,到春秋早期时,仍旧是一个文化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人口稀少,缺乏实力,被其他诸侯国看不起的国家,所以当时“六国卑秦,不与之盟。”到了秦孝公时,面对外有强邻压迫,内有贵族专横,国将不国,生死存亡的时候,毅然决定实行制度改革,采纳了卫国人商鞅(公孙鞅)的变法建议。

秦孝公认真听取商鞅的变法举措,“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商鞅告诉秦孝公,要使秦国强大起来,唯有废井田,开阡陌,奖耕战,置郡县。

废井田——废除奴隶制分封的土地国有制,实行封建的土地私有制。

开阡陌——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承认所有权,允许买卖。

奖耕战——倡导农业、商业、手工业生产,加强经济建设。奖励士兵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以军功受爵,抑制贵族势力,让他们富而不贵。

置郡县——取消落后的奴隶制度,实行先进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度,削弱和限制贵族的权限,“太子犯法与民同罪”。设立中央直接管理的县治和郡治,进一步强化了国家的行政权利。

秦孝公实行了商鞅的变法主张,国力提升,使得其他诸侯不敢小觑。短短几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为造就一个强大的秦朝,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建功立业 投笔从戎

班超是东汉扶风平陵人,少有大志,公忠贤良,不拘小节。东汉明帝时跟随做校书郎的哥哥班固到洛阳整理皇家典籍。

班超生的“燕颌虎颈”,见到的人都说他脸像燕子,脖子像老虎,这种相貌的人“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班超每天在皇家书院东观里抄抄写写,可是不时传来西域匈奴侵犯边境的事情。班超听到后把手中的笔投在地上,愤然地说:“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搏封侯,安能消磨笔墨之间。”

他的这番话引起了其他人的讥笑,说:“一介书生能在烽火连天的西域做什么呢?”班超回答说:“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于是他上书汉明帝,请求代表朝廷出使西域。经过班超大忠大勇的经营谋略,达到了保境为民,分化和打击了西域匈奴势力的作用,成为开拓和维护汉朝与西域关系的重要人物,被汉明帝封为定远侯,终于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夙愿。

为国家聚集财富 萧何封仓。

刘邦先项羽占领了秦朝首都咸阳,展现在将士面前的是秦朝巍峨壮丽的宫殿和堆积如山的财宝,就纷纷出手抢占那些金银财宝。

萧何这时并没有参与抢占那些财宝,而是表现的非常冷静,眼光独到,他深谋远虑地认为天下未平,强敌在后,还不是享受的时候,就马上带领士兵封了秦朝的粮仓,接受秦朝遗留下的图书、典册,使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人口户籍,风俗民情,了如指掌,为以后汉高祖打天下奠定了物质基础。

刘邦被封汉王后,认为项羽失约,不讲信用,心里非常气愤,准备起兵与项羽一争高低。又是萧何劝说刘邦,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可逞一时之能。应该以巴蜀为基地,巩固后方,韬光养晦,养精蓄锐,再来争夺天下。

当汉高祖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夺取关中后,萧何就开放秦朝的皇家园林,交给百姓耕种,还下令减免税赋,恢复发展生产,奖励生育,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稳定了后方,极大地增强了汉朝的国力。

汉高祖在河南的荥阳与项羽的军队发生激战,屡战屡败,备受挫折。“失军亡众,军无现粮。”情况万分危急,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正当刘邦陷入困境,走投无路的时候,留守关中的萧何发挥了后勤主管的作用,及时调遣关中兵卒,源源不断的增援,使用漕运供应前线粮草,促使战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为取得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平定天下后,汉高祖在论功封侯时说:“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比不上萧何。”以上都是古代忠臣贤良报效国家的故事,竭尽了自己的能力,贡献自己的才智,就会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诗经》上说:“没有一句话不予以应答,没有一次恩德不予以回报。何况身为忠臣而对于自己的国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