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深入挖掘东汉通籍大儒马融的文化思想和对当今中国社会现象的思索》

[ 信息发布:马融文化研究会 | 发布时间:2015-06-18 | 浏览:4019 ]

一、马融介绍:
马融,字季长,东汉时期扶风郡茂陵人,伏波将军马援侄孙。《后汉书·马融传》记载:“为人美辞貌,有俊才”。东汉时期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捩点,虽然早在西汉时董仲舒就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中华民族思想统一的大文化,并为汉武帝采纳。但是董仲舒倡导的儒术是驳杂混乱的,并不是纯正意义上的儒学思想,混杂着浓厚的“天人合一”的迷信色彩。那时家法、师法众多而不统一,后今古经文相争也一直不断,到了东汉中后期,大儒马融出现了——他独占鳌头,技压群芳,使儒学拨乱反正,得以重生,重建的儒家经典《五经》一直流传至今。马融一生跌宕起伏,多次直言获罪,许多政治主张不为当时统治阶级采纳,但这毫不影响马融在历史上的光辉地位。马融注经、马融传薪、马融援道入儒,包容各家思想而形成的汉文化,今天也熠熠生辉。众多历史人物:郑玄、卢植、刘备这些人们熟知的名人,都是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
但就是这样一位对汉民族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却被长期湮埋,对马融的评价也有众多非议,其中主要原因是马融坚持倡导原本朴素的儒家文化,而历代统治阶级要掩盖对自己封建统治不利的学说,他的天下为公的思想,就是统治阶级害怕的,所以有意埋没他。
其次,马融是一个学识渊博,思想非常开阔的大儒,并不是思想僵化的腐儒,他的学术思想具有包容百家的特点,在儒学的基础上融入道家思想,使汉文化有了新的发展,恰恰这一点又被打着正统旗号的儒者所侧目。
再次,马融出身豪门,生活奢侈,衣饰光鲜,奴仆成群,高高在上,如他讲学时,常座高堂,前授生徒,后列女乐而被一些酸儒诟病。
尽管马融是一个在历史上多有争议的人物,但是今天应该拨开笼罩在他身上的重重迷雾,抛掉成见,从文化思想角度,重新审视和挖掘他思想的内核,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汉文化——那就是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的文化。
二、马融文化思想的核心(忠道思想):
马融是通籍大儒,其学术思想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他倡导的忠道思想,马融认为仅有孝道是不够的,为之补阙而作《忠经》,这就是汉民族忠孝思想的文化源头。马融在《忠经》开篇伊始中说“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道思想就像天空中的日月星辰,大地上的春夏秋冬,是自然规律运行的法则,是原本,是核心。“忠者,中也,至公无私”,这句话是整篇文章中的要点,“中者”是不偏不倚,是至公无私,可以“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南宋时有人问岳飞怎样才能驱除鞑虏,安邦兴国呢?岳飞说“武臣不惧死,文臣不爱钱”,国家就可以兴旺,不惧死,不爱钱,寥寥数语,力重千钧,正是“至公无私”的精神表现。
马融在《忠经》里提出了实现忠道思想的三个阶段,忠于身,“忠之始也”,忠于身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中国共产党由弱小到壮大的成长历程就是最生动的例证。忠于家,“忠之中也”,忠于家庭,对家庭负责的人,必定会对社会、民族、国家有高度的责任感,这就是古人讲的“齐家”。忠于国,“忠之终也”,“修身”也好,“齐家”也好,最终报效的对象是国家,对个人、家庭的忠道是小忠,只有竭尽全力披肝沥血的报效民族,报效国家,才是马融心目中感天动地的天下大忠。
马融在《忠经》里还讲到了很多尽忠的途径,如“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就是做人光明正大,做事公平公正,并且没有一点私欲,这就是做好官的途径。《忠经》的内容很全面,不仅说了认识自然规律,实事求是,还对每个人和事应该怎么做提供了路径,它开创了忠道文化的先河。
三、比照《忠经》对当今社会现象的分析与反思:
马融在《忠经》中说,“夫化之以德,理之上也”,用道德教化天下,是治理国家最好的方法。但长期以来,人们重视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生产,对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沾沾自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忽视了社会思想道德滑坡所引起的巨大危机。
引用一位北大知名教授的话,“现在大学培养出的是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句话令人不寒而栗。要知道大学是培养社会栋梁的地方,将来要担负国家的兴亡,要延续民族的优秀文化,那么一大批锱铢必计,鼠目寸光,物质至上的利己主义者,能担负起这个社会重任么?能成为民族复兴的脊梁么?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么?他们的心里除了个人的切身利益还能有别的东西么?
见微而知著,既然大学培养的精英都是利己主义者,代表了当前社会价值观的潮流,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面貌就可想而知了。在目前的社会百象中,激进的和保守的人虽然是少数,那么大多数人们的思想面貌又是怎样一种状态呢?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价值观又是什么呢?不得不承认,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而割断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脐带,也没有建立代表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多年以来在思想、道德、文化领域留下了可怕的空白,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占据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就是文化、思想、道德和历史的虚无主义”。“虚无主义”目前代表了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主流人群,他们的表现是对社会冷漠无情,对大是大非的态度是昏昏噩噩,他们贪得无厌,是金钱的崇拜者,极端地追求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地追求今天的享受,哪怕明天洪水滔天。
他们不认可中华民族的道德观,视之为弃屐,尔虞我诈,不仁不义,不忠不信,不孝不悌,就像可怕的传染病,正在侵害着中华民族的主干,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
曾几何时,大学这个人们心目中最圣洁的象牙宝塔,如今却充满了心浮气躁和金钱的臭气,“莘莘学子,悠悠我心”的师德,已经成为令人取笑的昨日黄花,“清清白白育人,认认真真向学”的学术氛围荡然无存。考试作弊,论文剽窃,学术造假,文凭买卖,在那里金钱就像阿拉伯神话中的神灯,有它就拥有一切,现今的校园已经不再是教书育人的神殿,变成为一座沽名钓誉的名利场。有识之士叹曰,“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败是教育失败”。“人心不古,世风浇薄”,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急剧下滑。明明是老人自己摔倒了,却诬陷搀扶救助他的热心人,因此人们惊呼,“是今天的老人变坏了,还是昨天的坏人变老了!”其实这都是社会缺乏道德约束埋下的祸根。
银行应该是最有诚信的单位,可是却出现了监守自盗,银行里个别员工挪用、贪污、诈骗储户存款的现象屡见不鲜。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各种丑恶现象沉渣浮起,电信诈骗、卖淫嫖娼、贪污受贿、贩毒吸毒、卖官鬻爵,甚至有人丧尽天良,铤而走险,把罪恶的双手伸向妇女儿童,干起了拐卖人口的罪行勾当,种种乱象成为这个物欲横流社会久治不愈的痼疾。
四、《忠道》文化才是治疗目前乱象的良药:
马融在《忠经》里写到,“化之以德,理之上也”,“施之以政,理之中也”,“惩之以刑,理之下也”。就是说用教育、教化去引导社会风气,是事半功倍的最好方法。如果采用行政命令,强迫大家去遵守,只是退而求之的方法,至于用刑法去惩治犯罪,因为畏惧而不敢胡作非为,实在是治理国家的下策。
马融说的“化之以德”,就是提倡以德治国,要“务于德”,“修于政”,“谨于刑”。那么马融心中的“德”具体是什么呢?就是“忠道”思想。马融在《忠经》里说,“忠苟不行,所率犹非其道”,“忠道”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一个正常社会的生命线,那些朝令夕改、见风使舵、背信弃约、无忠无信的人,做事能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码?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连忠实、忠信、忠诚、忠贞也做不到,以巧言令色尔虞我诈为能事,以巧取豪夺,贪赃枉法为手段,不都是祸害国家肌体,败坏民间风气,腐蚀社会基础的蟊虫和盗贼吗?
干坏事受不到惩罚,在经济学上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良币的流通就会越来越少,劣币就会占领整个市场,社会就会陷入恐慌.同样的道理,当人们看到一小撮道德败坏,行为没有底线的恶人,手眼通天、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在一段时间内还成为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人们就会效仿。实际上“向善”是要付出代价的,回忆一下共产党人所走过的道路,为了追求心中的信仰,为了忠于自己的主义,多少人付出了个人、家庭,乃至生命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试问今天又有多少人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呢?而“向恶”付出的社会成本却很低,实际上是牺牲和攫取了大众的公共利益来满足个人的私欲,就像水向低处流的自然现象,人们看到作恶受不到惩罚,做善得不到鼓励,就不会也不可能“自讨苦吃”的去做善事,自然而然地去选择付出最少得到最多的道路,才形成了今天社会中大多数人冷漠、自私、贪婪、妄为、失信、思想浅薄,唯利是图的不良风气。
社会的病因找到了,怎么去治疗呢?最近以来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反腐倡廉的行动开展的轰轰烈烈,“大老虎”不停的被揪出来,大快人心,充分显示了中央整顿吏治,纠正社会不良风气的坚强决心。但是只打虎而不去铲除“老虎”滋生的环境,还会有源源不断的“新老虎”跑出来祸害国家,斩草不除根,不久田地里还会野草蔓蔓,可见现阶段的打虎行动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
什么才是标本兼治的办法呢?马融提倡的“忠道”精神确实是医治社会沉疴的一剂良药。马融在《忠经》里说,“大哉忠之为用也!施之于迩,则可以保家邦,施之于远,则可以极天地”,忠道的精神是多么伟大啊!用于眼前,可以保家安邦,用于远方,则可以通达天地。他还说“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知,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忠诚而仁义,国家的德政才会得到彰扬,忠诚而智慧,国家的政策才会得到执行,忠诚而勇敢,国家就没有危险。
马融所著的《忠经》,多方面的阐述了实行忠道的重要性,现实社会之所以乱象丛生,就是缺失了诚信精神,严重的个人主义和小集团主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使得社会像一盘散沙,使得本应该凝聚的人心分崩离析,使得前进的步履沉重,使得改革开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今天我们重提忠道精神,并不是倡导封建社会帝王忠臣的腐朽思想,而是提倡一种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忠道精神正是一剂针砭时弊的良药。匡正社会风气,重塑道德标准,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特色的大文化,缺失忠道精神是万万不能的。马融在《忠经》里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他明白的告诉世人,做善的人会得到吉祥,不做善事、旁观者、麻木的人会得到灾殃。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就百业兴旺,民富国强,一个风气败坏尔虞我诈的社会,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不仅仅是给我们留下了富饶壮丽的山河,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民族的文化和智慧。挖掘忠道精神,学习忠道思想,倡导忠道文化,社会就会像马融《忠经》里所说的那样“嘉祥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