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第十三 扬圣章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1970-01-01 | 浏览:2412 ]

君德圣明,忠臣以荣;君德不足,忠臣以辱。不足则补之,圣明则扬之,古之道也。是以虞有德,皋陶歌之;文王之道,周公颂之;宣王中兴,吉甫诵之。故君子臣于盛明之时,必扬之,盛德流满天下,传于后代,其忠矣夫。
译文:君王道德高尚,圣明睿智,作为忠臣自然深感荣幸;君王品德不高,作为忠臣则会感到受屈。对于才德不足的君王,忠臣们要想方设法去弥补;对于圣明睿智的君王,忠臣们应该想办法加以弘扬,这是自古以来的做法。从前虞舜有圣明之德,他的大臣皋陶就用歌谣来赞美他的品行;周文王治理有方,周公就写诗来赞扬他;周宣王时国家中兴,尹吉甫就用诗歌咏唱。所以,君子们在盛世时为臣,一定会设法去弘扬、赞美他们的君王,使君王的盛德美名誉满天下,并为后代传扬。这才是真正的忠道啊!

本章讲解:
“君德圣明,忠臣以荣;君德不足,忠臣以辱。不足则补之,圣明则扬之,古之道也。”君王是一代贤君,忠臣引以为自己的光荣,君王昏妄,忠臣引以为自己的耻辱。君王的缺点臣下应该补救,君王贤明,臣下就应该宣扬光大,自古就是这个道理。
马融在这一章中例举了三个古代“扬君圣”的事例:“虞有德,皋陶歌之;文王之道,周公颂之;宣王中兴,吉甫诵之。”不易理解,下面分别给予简略的说明。
虞有德,皋陶歌之。
虞是中国远古的五帝之一,一般称为舜帝。是古代虞氏部落的首领。受尧帝禅让,登帝位。其后舜帝让位给禹,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开创了夏王朝,是夏朝的开国之君。自此把统治权传给有贤德的部落领袖(禅让)的传统不再继续,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舜是一位很清廉和有作为的君王,因此历史上习惯称赞抚恤民情,四海清明的君王为“尧舜”就是用的这个典故。皋陶是中国神话中公正的司法官,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他经历了尧、舜、禹三代皇帝,卓有成效地提倡法治和德治思想,与今天的以法治国,以德治国有着历史渊源关系。皋陶在辅佐尧、舜、禹时提出要有三、六、九德。即卿大夫要有三德,诸侯要有六德,天子要有九德。尤其要求天子举用德才兼备,勤政廉洁的官吏治理国家,施惠于民,才能治理好天下。“安民之心,决于君臣之德。”
舜帝三年令陶作刑(舜帝命令皋陶制定刑律),传说皋陶有一只叫獬豸的独角兽,样子像羊,长着一支角(其实是远古部落的图腾)。当人们发生冲突和纠纷时,獬豸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能用角抵死罪犯。皋陶审理案件遇到疑难时,就牵来獬豸,分辨曲直,卑鄙小人非常畏惧,在皋陶治理时“牢中无虐刑,天下无冤狱。”实现了那个时代的“司法公正。”
文王之道,周公颂之。
这里的文王是指周朝的周文王——姬昌。商纣时为西伯,就是朝廷任命管理西方各个诸侯国的首领,封地在岐山之下。文王治理岐山的周族封地时,对内实行德治,“行仁政,爱老幼,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把公田划分给农民耕种,纳九分之一的地租。商旅来往不收税赋,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并上书制止商纣王实行惨无人道的炮烙酷刑。(把人绑在烧红的铜柱上烙烤。)
对外招贤纳士,许多外部落的人才和商朝来投奔的贤士,文王都能以礼相待。姬昌自己生活勤俭,穿普通人的衣服,不许族人奢侈,还到田里参加劳动,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周岐在他的管理下,国势日益强大,为消灭无道的殷商,建立周朝奠定了基础。
由于实行了封建主义初期的政治,与奴隶社会的商纣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民风淳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诗经》中赞扬“耕者让畔,行者让路。”(耕种的农民相互礼让田间的界畔,路上的行人相互让路)。“男女异路,班白不携。”(男女之间都遵守礼节,不让老年人携带重物)。国内呈现出一派君子之风,也就是现在说的和谐社会。
中国历来有效法上古圣贤之君的传统,周文王“内圣外王。”树立起了人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君王形象,这也就是马融在《忠经》里大加赞叹的“文王之道。”其后的孔子也表达了他的向往,称周文王是“三代之英”。并对他周围的弟子感叹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与人们通常的想法不同,周公不是指某个人,而是周代辅佐君王的一个官职,周文王时担任周公这个职位的是一名叫姬旦的贵族,因为他帮助周文王佐政,又帮助周武王推翻商纣,还辅助年幼的周成王,经历了三代周王,为建立传承八百年的周朝呕心沥血,功不可没,所以人们约定成俗的把姬旦称为周公。
周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极其深远,被历代统治阶级视为圣人,也是儒家思想的先驱。孔子一生推崇周公,盛赞周公之才,在他年老时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哎呀,我真是年老啦,竟然很久时间没有在梦中与周公相见了)。孔子念念不忘,终身所追求的“克己复礼”的礼教,就是周公亲手制定的周礼。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在周公的治世理念中都有体现。如他强调的“敬德保民,明德配天,力农无逸,制礼作乐。”都是儒学理论的源头。
当周公的弟弟封为卫君时,他谆谆告诫说:“你去的那个地方是殷商的旧地,纣王就是因为酗于酒,暴于民,淫于乐,以致朝纲混乱,诸侯举义。你到了那个地方以后,首先要拜访当地的贤人老者,向他们讨教商朝先兴后亡的原因,其次务必要爱民,不可奢侈淫逸,要教化百姓,弘扬周朝国君的圣德,才能开一代太平盛世。”
宣王中兴,吉甫诵之。
从西周到东周,周朝渐行渐远离开了往昔的辉煌。这时拱卫朝廷的诸侯国不再服从周天子的束缚,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甚至有诸侯打听象征天子身份九鼎的重量(问鼎),觊觎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诗经·王风·黍离》篇里,就描写了周大夫路过周朝故都,看到旧时颓圮的宫殿,庭院里长满了野生的黍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见景生情,悲从心来,彷徨踯躅不忍离去,内心充满惆怅伤感的悲情。这就是孔子痛心疾首最不愿意看到的“礼崩乐坏”的末世场景。
但是在吉甫等忠臣的帮助下,周宣王重振朝纲,结束了社会的乱象,实现了短暂的中兴。在一年一度与诸侯出郊游猎时(游猎是天子会见诸侯的一种仪式),周宣王宣布了严明的纪律:不许士兵践踏禾稼,不许毁坏树木,不许扰民,诸侯猎获的野兽不许私自藏匿,由朝廷统一分配,如果违背就给予严厉的处罚,表现了周天子应有的威仪。同时使用武力打败了一直侵犯周朝边境的戎、狄、淮夷等外部势力,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宣王中兴。
但是周宣王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君王,在取得中兴后,忘乎所以,一意孤行,不听吉甫等大臣的劝告,使来之不易的中兴很快的夭折。西周的命运好像强弩之末,失去了前进的力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其后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西周朝代终于在风雨飘摇中落下了最后的帷幕。
舜帝、文王、宣王都是一代明君,皋陶、周公、吉甫都是一代忠臣良相,所以马融在《忠经》里说:“故君子,臣于盛明之时,必扬之,盛德流满天下,传于后代,其忠矣夫。”所以君子能把明君的恩德推广开来,惠泽天下,流传后世,这就是真正的忠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