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马融的典故和传说

[ 信息发布:马融研究会 | 发布时间:2013-11-25 | 浏览:4276 ]

  马融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是汉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民间关于他的典故有许多,现给大家介绍如下:
马融石室
  马融自幼好学,后來跟当时的著名学者摯恂学习。摯恂有个女儿名叫碧玉,非常倾慕马融的才华但却看不惯他的心高气傲,有意挫挫他的傲气。於是提出要和马融一比高下,两人便一起来到摯恂面前,要求出題比試。摯恂明白女儿的心思,便出了“一牛生兩尾”的字迷叫马融和碧玉猜。马融想了好半天都猜不出来。碧玉却不假思索地在说道是 “失”字。马融心里不服,要求再出一謎。摯恂又出了了“牛嫌天热不出头”的字谜。马融苦思冥想后説:“是‘伏’字。”摯恂不置可否。碧玉不慌不忙的说是“午”字,马融恍然大悟。
  马融心里很不是滋味,想在老师面前挽回点面子,便要求再考一次。摯恂笑了笑,又出了个题:有一妇女女,兵荒马乱与丈夫孩子失散,寄宿在庵堂里。一天晚上,做了一個梦,梦见庵內尼姑,命她推磨磨麦子。妇人累得浑身无力,越想越伤心,就投河死了。满堂塘荷花也觉伤情,花瓣全部落下。问这个该梦怎样去解?
  马融如坠云里雾里中,不知如何作答,好半天才试着说:恐怕是妇女思念丈夫、孩子心切,精神有了毛病了吧。摯恂很生气,便叫碧玉回答。碧玉想了想,説:“磨麦,可见麸(夫),莲花落瓣,可见子,此梦寓意将和丈夫、孩子重逢。
  三个题目,马融都沒有回答对,他对自己的浅薄狂妄感到羞愧。他独自一人來到仙遊寺旁找人挖了一个山洞,劈石筑室(遗址现在周至县马召镇,为仙游八景之一,2000年黑河水库建成后因水位上升淹于水下),发奋读书。精研诸子百家,几易寒暑,终于成为名噪一時的青年才俊。挚恂见马融才华出众,便把碧玉嫁给了他。 从此,不少少游客纷纷来这个石室参观,这个石室便成了仙游寺一个有名的景点。
蟋蟀合鸣
  史载马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 他授课的场面十分排场,《后汉书 马融传》记载,他讲经时“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绛纱帐前他高谈阔论,谈古论今,绛纱帐后丝竹悦耳、红袖翩跹,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独领风骚。他精通音律,对音乐造诣很深,吹笛、弹琴更是技艺一流,是当时音乐界的大腕人物。他曾做《长笛赋》,当时广为流传。其序中说自己“性好音,能鼓琴吹笛”,曾“吹笛,为气出、精列、相和”。南朝《殷芸小说》引《马融别传》记述,说他弹琴吹笛时“感得蜻蛚(蟋蟀)出吟,有如相和”了。诗人赵嘏曾做有一首《闻笛》诗来纪念马融:
   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
   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
   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
   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
   
绛帐传薪
  马融开办的私学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学校,上课的学生通常有上千人之多。 马融根据学生多,老师少的实际, “使高业弟子,以次相传。”即让他的入室高徒,作为知识的二传手,层层向下传授。从节约教育资源、扩大教育面进行考量,这种多快好省的教学方法,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了规范教学秩序,马融还制订了受业弟子应该遵守的严格学规。在课堂听讲时,不许交头接耳,大声喧哗;不准贪看歌舞,精力旁骛;所留作业,要按时独立完成等。传说有一次某弟子违反学规,马融亲执草秸怒笞。血染草秸之后,掷之于地,第二天竟然复活。人以为奇,便将这草称为“传薪草”。 “绛帐传薪”便成了 一个动人的典故。扶风县绛帐镇,原来有马融讲经台和马融祠,“绛帐传薪”是当时的“扶风八景”之一。历代文人以此为题的诗作多不胜数,现摘一首:
  绛帐传薪
绛帐传薪典故奇,扶风豪士跃关西。
  人文荟萃曾名胜,宋韵唐音又命题。
   
“梦花” 和 “绣囊”
  传说马融年轻时勤奋好学,他先是跟随他的父亲在家学习,后来为了使自己学业精进,他辞别家人,外出游历求学。经人引荐,拜在了当时人称“关西孔子”的大儒摯恂门下。摯恂学问一流,名重关西,朝廷几次派人请他入朝为官都被他拒绝了。摯恂对马融要求很严,对他的要求常常高于其他学生。传说一次马融读书时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整日思索,以至茶饭不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马融晚上睡觉时梦见自己走入了一片树林,四处花团锦簇,满地芬芳,就摘下一朵花瓣吃了,果然鲜美异常。次日一觉醒来,再读那些深奥的经典,无一不通,于是后人就用“梦花”一词来比喻文思大进,也形容文章文采斐然。因马融博学多才,时人喻之“肚有绣囊”,后来人们就用“绣囊”比喻博学而文词丰富者。
神机妙算
  马融虽一儒生,但他胸怀远大,视野开阔,心怀社稷苍生,对时局把握精准,见解独到。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邓太后执政,他看到边备松懈,朝廷又是一派歌舞升平,于是上疏《广成颂》,建议朝廷要居安思危,加强武备。这直接与邓太后唱反调。邓氏大怒,下令让他滞留东观,十年不得升迁!
  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西羌反叛,征西将军马贤和护羌校尉胡畴奉旨征讨,他们在军事上采取守势,行军缓慢,不敢主动进攻。马融知道这样下去必败无疑,于是上疏毛遂自荐,并呈破敌之法,立下军令状保证一月之内平定叛乱。朝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来战事结果果如马融所言。
  不久他又二次上疏,指出西部和北部边境兵力不足,西羌和北狄必然会伺机而动,要尽快加强这两个地方的军事力量。他的奏章还没有回音,不久就发生了陇西羌族反叛、乌桓侵略上郡的事,印证了他当初对战局的分析是十分正确的。
  马融对时局的分析判断和对战局的精准预测来源于他平时的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但后世把这一切都神话了,马融成了和三国时诸葛亮一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预言家。后世人说他精通《周易》,能掐会算。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一切都是他神机妙算的结果。甚至《后汉书 马融传》都有他预测“星孛参、毕,参西方之宿,毕为边兵,至于分野,并州是也。西戎北狄,殆将起乎!”上疏朝廷建议“宜备二方”。后来结果“寻而陇西羌反,乌桓寇上郡,皆卒如融言”的记载。
  还有一个传说更邪乎。郑玄是马融学生里最出色的一个,刚到马融门下学习的时候,前三年连老师长什么样都没见过。有一天马融考论图纬,有学生推荐郑玄,郑玄才蒙马融亲自召见,成为得意门生。
等到郑玄以优异成绩毕业准备回家时,马融心里犹豫:“完了,我的看家本领全让这小子学去了。”马融想着想着,心里就动了杀机。郑玄在回家的路上突然预感感苗头不对,就跑到一座桥底下,把自己穿的木屐放在河面上。马融掐指一算:“郑玄在土下面水上面,还挨着木头,这是躺在棺材里,说明他已死在途中。 ”马融就打消了追杀郑玄的念头,郑玄这才捡了条命。这样的故事完全是杜撰胡扯,因为马融特立独行,行事高调,生前生后毁誉颇多,连写《后汉书》的范晔和大文豪苏东坡都对他大加贬斥,反对他的人编这样的故事说他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完全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