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远古圣训的传播者

[ 信息发布:马融文化研究会 | 发布时间:2015-12-02 | 浏览:10190 ]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东西方文化并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行。物质文明是人类利用自身生产力的发展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过程;精神文明则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决定着人类最终的走向。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精神领袖,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东方有孔子、老子等,他们开启了人类智慧的源头,他们被我们尊称为“圣人”或“先知”。
从时间跨度上来看这些圣人离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然而他们留下来的思想精华让今天的我们仍然受益匪浅,那么这些东西方文化的智慧又是如何来传播的呢?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东西方文化的三个重要传播者,他们分别是耶稣、默罕默德、马融。
基督教的创始者耶稣是西方文化传播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据记载,公元元年耶稣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即今天的以色列),母亲名叫玛利亚,父亲名叫约瑟。他家境贫寒早先以木匠为业,直到三十岁时,在约旦河受施洗约翰的水浸礼后,才开始在整个以色列和犹太传道,他自称是神的儿子,是神派来的使者,拯救人类于灾难之中。他传道时宣扬天国的福音,主要是以浅白的比喻宣扬天国的信息,并到处医病和驱鬼。耶稣提出了包括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爱人如己、求则得之、止于至善、舍生取义、知行合一、以德报怨、宽以待人、欲正人必先正己、为善不欲人知等许多崇高的道德教义,他反对形式主义,并且强烈批判违背神意的传统习俗。在传道过程中,他总是接近当时为犹太社会所鄙视的底层人民,并指责犹太宗教领袖的伪善行为有违《旧约圣经》中诫命的精神,是神所不乐见的。由于他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因此在传教过程中,又收了十二个门徒和他一起传教。耶稣每到一地就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但是他的行为却让当时的犹太公会非常憎恨,结果耶稣被犹太行省行政长官彼拉多判处死刑钉死在十字架上。尽管耶稣传教只有短短的三年多时间,但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影响却是空前的,在他死后(《圣经》记载复活升天后),基督教在民间的传播非常迅猛,信徒越来越多,罗马帝国屡禁不止,经过无数次的斗争,基督教终于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今天,我们不妨用客观的眼光来审视耶稣的传教行为。首先,他具有无私的博爱精神,忧国忧民的强烈意识。但是以他的出身和地位显然不能够影响统治阶级,也无法和统治阶层直接对话。因此,他便借助神的名义来传播他的思想,表达对统治阶层的不满,对平民百姓的同情和怜悯,以便引起统治阶级的觉醒。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耶稣所采取的这种传教方式无疑是可行的,也是非常有效的。这从基督教的发展趋势就可以得到验证,基督教从创立到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中间历经了400年的时间,后来又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徒数量也是奇迹般的迅猛增长,从创立之初的数十人发展到现在的20多亿,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为什么基督教会有这么强大而又旺盛的生命力呢?究其本源除了人们内心对神的敬畏之外,还在于西方文化中求真务实、尊重原创的因素。《圣经》又称《新旧约全书》作为基督教的核心经典,上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信徒们都是在虔诚的学习其中的要义,并没有标新立异,自以为是的去注经、再注经,所以就没有滋生出歧义,就不会让信徒们不知所从。因此,就能够始终如一的代代相传没有讹变,而成为一部具有普世价值的经典。
同样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也是如此,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当时四方割据,战乱频繁,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在宗教信仰上,原始宗教盛行,人们崇拜自然物体,并且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神,同时,犹太教和基督教也开始向半岛传播,但他们的学说并不适合这种形势。此时实现半岛的和平统一和社会安宁是阿拉伯社会的出路。这时候穆罕默德出现了,他以“安拉是唯一的真神”为口号,提出禁止高利贷,施舍济贫、和平安宁等主张,在麦加开始传播其思想。但由于其思想主张有损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受到麦加统治者的攻击和迫害,无奈之下他带领信徒迁徙至麦地那,在那里团结周围的部落建立起了一个联盟国,又发展了更多的信徒,这些信徒统一被称为穆斯林。之后,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和麦加的联军进行了数次交战,在二十年后终于获胜,又重新回到了麦加,并联盟了许多游牧部落,建立了第一个伊斯兰国家。
伊斯兰教的核心经典是《古兰经》,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穆罕默德传经时采用口述的方式,由他的弟子们来记录,这些经文被零散的记录在树叶、石片和兽皮上,并由弟子们保存。后来,伊斯兰教的第一任继承人哈里发阿布伯克尔下令搜集整理经文,到第三任继承人哈里发奥斯曼时,统一为《古兰经》定本,并销毁了各地的不同版本,将这个定本发往各地让穆斯林学习。穆斯林认为《古兰经》是真主安拉对穆罕默德在二十多年来陆续启示的真实语言,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的真主启示录,所以非常尊重,没有“大小净”的人不得触摸和诵读。而且由于《古兰经》的体裁是阿拉伯散体诗,伊斯兰教不提倡翻译《古兰经》,翻译的《古兰经》只能是表达《古兰经》的意思,通常只能称为《古兰经译解》不能代表《古兰经》,更不能等同于真主的话语。正因为信徒们对经典的尊重和敬畏,才使得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如同基督教的《圣经》一样虽然历经千年但却能够以唯一的版本流传下来,而没有生出歧义。经典的统一,造就了人们思想意识的高度统一,所以伊斯兰教从最初的不被认可,历经重重磨难,发展到现在信徒数量已达到了10多亿。《古兰经》成为影响世界文化发展的一部重要的指导性经典,穆罕默德也成为影响世界历史的重要人物之一。英国著名史学家斯密在《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一书中写道:“穆罕默德是国王,也是教皇。但他是一个没有以教皇自居的教皇,是一个没有军队的国王,既没有常备军,也没有护卫队;既没有王宫,也没有固定的税收,倘若有人说他是借神权统治的话,那么穆罕默德便是这样的人。因为真主赋予他一切权柄,既不需要证书,也不需要维护者。”著名学者休慈斯在《伊斯兰辞典》中写道:“穆罕默德是历史中绝无仅有的三重创立者,他创立了一个民族,一个帝国和一个宗教。他自己是个文盲,既不能读书,也不会写字。但他却带来了一部经典,既是诗篇,又是经典,也是祈祷书,直到今天,还被五分之一的人类所崇敬,被视为妙文、智慧和真理的奇迹。”
耶稣和穆罕默德作为两大宗教思想的伟大传播者,其共同点在于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也没有现成的经典来让他们学习。但他们都有责任、有担当,都怀着慈悲、正义的胸怀和救民于水火的远大抱负,于是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只能借助神的名义来传播圣人的思想,拯救备受统治阶级压迫的人们,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慰藉。他们两位对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因此备受世人的膜拜和敬仰。然而另外一位伟大的传播者——马融,却没有这么幸运,让我们不得不感叹时势不公!
公元79年,马融出生在世界东方的一个伟大国度——汉帝国,这里有广袤富饶的土地,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丰富多样的各家典籍。马融出身贵族之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时期跟随号称“关西夫子”的挚恂在终南山苦读数年,到二十多岁时已成为三辅之地有名的青年才俊。三十二岁时就被朝廷征召进入东观(国家学术研究中心),这里丰富的藏书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他博览典籍、遍注群经,不断汲取先贤圣人的思想精华,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后来他又相继担任许昌令、扶风功曹、议郎、武都太守、南郡太守等职。在几十年的宦海经历中,他每到一地任职不但尽职尽责做好职务内的事,而且利用空闲时间教化民众,常亲坐高堂,呕心沥血,孜孜传道,并且“有教无类”,只要有心向学者均可以参加学习。马融讲学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受到了各地老百姓的大力欢迎,在官邸、在庭院、在集市、在乡村......都留下了马融讲学的身影。
马融在80岁高龄时辞官还乡,回到了家乡扶风,继续设帐讲学,将他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后人,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学子纷纷慕名前来学习,教学规模之大,史无前例。“绛帐传薪”的典故就是因马融设帐讲学而来。马融开创了私学教育的新篇章,受教化的百姓不计其数,但为什么这样一个穷尽毕生精力都在传播圣人思想的人,却被历史人为的长期掩埋了?
如今要还原一个真实的马融,还是要从近两千年的文化传承中说起,提起中华文化,大家都会想到“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这样的字眼。但多元的、庞杂的文化体系到底好不好,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思想意识的高度统一呢?答案是否定的。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流派学说纵横捭阖,恣意滥觞,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也诞生于此,但此时儒学的核心价值观远没有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儒学传播举步维艰。特别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集权制国家后,就大力推行法家思想,焚书坑儒,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多元文化在此刻戛然而止。但严刑峻法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并没有使秦王朝长治久安,秦王朝二世而亡。世事变迁,朝代更迭,随着秦王朝的灭亡,汉高祖刘邦开创了汉王朝。刘邦出身草莽,没有受过正统的文化教育,为了使他的王朝长治久安,他借鉴西周的经验,刑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到了文帝、景帝时,开始下诏书征集民间图书,寻访民间学者。经过几代皇帝的努力,在汉武帝时才确立了以儒家思想治国的大政方针,重建了儒家五经。由于当时已找不到一本完整的经典,只能由尚健在的老儒口述整理而成,整理时使用的是当时通用的文字,即隶书,这种方式形成的经典称为今文经。之后又过了很多年,汉代学者根据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各地幸存下来的残编断简整理而成的经典,就被称为古文经。今文经和古文经由于出处和成书过程不同而在内容上产生了重大的分歧,致使儒家学派内部分裂成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学派。马融对古文经和今文经,都作了深入研究,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今文经中的纬书内容荒诞、庸俗、粗陋不堪,不可与经书等量齐现。他在传授经书时,讲究名物训诂,注重考证。也就是说,竭力使学生对经书的理解,符合经书作者的本义,不要被纬书导入歧途。他一扫今文经学派涂抹在儒家经典上的神秘色彩,从而使其彰显出本来面目。由于他渊博的知识独占鳌头,使两大经学派经过三百年的争论终于在东汉中后期得到平息。留存的儒家经典才再没有掺杂神学色彩,从今天科学的角度看,马融厥功甚伟。
西方文化的“神学”思想,文艺复兴以来一直都在批判,而我们东方文化的“道学”思想,却潜移默化引领着世界的未来。也就是今天世界的智者们所说的:“要解决当今社会的难题只有到东方智慧中去寻找”。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南朝的刘勰在其名著《文心雕龙》的序志中这样说:“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意思是说,要阐述明白圣人的意旨,最好就是注释经典,然而在这方面,马融、郑玄等大儒已经注释得十分宏富精辟了,我就算有深刻的理解,也够不上自成一家之言。由此可以看出,就连学识渊博,敢对前代名人及其作品公正评判,以言语犀利著称的刘勰都认为马融、郑玄的注经成就无人可比,对其钦佩不已,赞赏有加。按理说经学此时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标准的版本,后世的学者只要依据这个版本学习即可,也就是北宋关中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载四为句中所提出的“为往圣继绝学”。然而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达到愚弄、奴役百姓的目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也就有了许多学者为迎合统治阶级的思想便有意歪曲了经典的本义。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再到宋明,这种现象一千多年来从未间断,结果是一个朝代一套经学版本,一种思想倾向,其中有一些完全偏离了圣人原创经典的本义,让后来的学者不知所从。就是这种不尊重原创经典的行为,使我们的经学权威性不强,没有像《圣经》、《古兰经》那样神圣。直到清代满人入关统治中国时才又大力提倡复兴儒学真谛,期间130多年的康乾盛世,尽管对汉人的统治非常严酷,但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满清统治者还是把以马融为代表的经学作为治国宝典(朴学),“家家许、郑,人人贾、马”即各家学派都学汉字、汉学,人人都敬重贾逵、马融。(贾逵是许慎的老师,马融是郑玄的老师)。后来晚清社会积贫积弱,就是又走上了宋明理学的老路,偏离了正统的汉学。
今天,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精神文明却滞后不前,中华民族该何去何从?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然而所谓的传统文化体系庞大,枝叶繁多,主干反而看不见了,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迷茫。庆幸的是,有历史的实践告诉了我们:宋明理学偏左了,魏晋玄学偏右了,汉学才是我中华文化之根脉。儒家《五经》才是我中华民族之《圣经》。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来学习和传播吧!让圣训的传播者——马融,回归他应有的历史地位。让汉学在今日的中国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