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礼 记》与马融

[ 信息发布:马融文化研究会 | 发布时间:2014-10-23 | 浏览:2868 ]
一、《礼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它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它是封建社会以礼制治理天下的基础文献。《礼记》全书主要以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阐明某些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且收入了大量哲语、格言,门类繁杂,涉及到政治、思想、法律、法德、哲学、历史、祭祀、婚葬、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诸多方面。特别是“四书”里的《大学》、《中庸》,它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从中寻找治国思想,因而每个朝代的儒家学者对《礼记》的研究颇多,注释庞杂,特别是对它的作者、成书、流传多有争议。这里,我们集历代学者诸论和历史资料,来证实一位与《礼记》成书、流传至关重要的历史人物——马融。
二、关于马融其人其事
马融(公元79——166年)字季长,扶风茂陵人,是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侄孙。他自幼天性颖达。据《后汉书·马融传》载: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涿郡卢植、北海郑玄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所著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等凡二十一篇。又编纂了《忠经》,成为历代封建王朝治国教化民众的宝贵思想文化遗产。他绛帐筑台传薪的历史创举,留下了光耀千秋的教育佳话。马融的多数经学著作至今已经失传,但在清代的《王函山房辑佚书》和《汉学堂丛书》有部分辑录。近代历史学家史念海先生说:“马融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延续中华文化,承前启后,最伟大的学者,乃中华文化之泰斗”。
三、《礼记》一书的来源与成书
1、今本《礼记》四十九篇,各篇来源不尽相同。据王锷《礼记成书考》汇集各家见解后指出:《礼记》应是选辑自《汉书·艺文志》所录“《记》百三十一篇”、《明堂阴阳记》等几种著作,以及《曾子》、《子思子》等已佚失的儒家文献。
2、关于《礼记》成书经过,诸论众多。台湾学者周何的《礼学概论》将其成书过程分为:附经而作、单独成篇、选篇成书、定本流传四大阶段。
①早期《礼记》的附经而作,从今本《仪礼》可以看到证据。今本《仪礼》十七篇,其中十一篇经文末端都加一个“记”字,然后写经文的内容,如《士冠礼》、《乡射礼》、《士昏礼》、《乡饮酒礼》......这都是当时学者在读礼经时,在每卷经文后面的空白竹简随手附记说明或感想。这便是早期的附经之作。
②单独成篇的形态在先秦已经出现。以今本《缁衣》为例,从上海博物馆购藏竹简和战国时期郭店楚墓出土竹简各有《缁衣》一篇,可得以证实。又据《汉书·景十三王传》和《汉书·艺文志》、《说文解字》载,当时从民间搜集的古书中已有《礼记》篇章。不管是民间献王得书,孔壁墙中得书,所谓《礼记》未必是指某书籍,只能是通称。又据吴承仕《经典释文叙录疏证》认为,前者各《礼记》来源则为稍古的丛书,后者二戴《礼记》犹如晚出的丛书。
③选篇成书,从今本《仪礼》可以看出,汉宣帝时戴德、戴圣叔侄在官学中讲授的《礼》,行礼如仪的章目,枯燥乏味,而传世儒学者的精彩阐释,使各种仪节礼单变得生动,深化礼意。因此二戴《礼记》只是作为讲学的辅助材料。
④定本流传,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西汉二戴编纂的《礼记》篇目未必与之相同,因此《礼记》定本未在西汉以前。
到了东汉,通儒马融的出现,使《礼记》才能以定本流传。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和近代人吕思勉的《国学纲要》都以相同的观点,扼要指出“马融、卢植考诸家同异,附戴圣篇章,去其繁重,及所叙略,而行于世”。后又经马融的高业弟子郑玄作注,一部光耀千古的儒家治世经典《礼记》遂得定本,流传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