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九嵕山下访昭陵

[ 信息发布:马融文化研究会 | 发布时间:2014-08-26 | 浏览:2432 ]

唐昭陵在礼泉东北的九嵕山上,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远远地望去,九嵕山就像一只偃伏着的老虎,高踞在群峰之中。陕西这个地方,皇天厚土,阡陌纵横,自然条件优越。因此,自周代起,历史上陆续有十三个朝代在这里建立王朝都城。有谚语说:“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黄土埋皇上。”自西安到宝鸡沿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就是一条充满历史故事的文化长廊,只要看到路两旁不时出现高大隆起的土堆,大凡都是历代皇帝的寝陵或王公大臣的墓冢,比较有名气的陵墓就有汉文帝、汉武帝的茂陵,隋文帝的泰陵(亦称杨陵),一代女皇武则天的乾陵,这些被风雨剥蚀,野草漫生,西阳残照下屹立的高陵大冢,虽然默然千年,但它的主人当年都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因此,总是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和访客。
唐朝皇帝的墓制与其他朝代的截然不同,没有采取平地封土,仿佛一只倒扣的斗那样的形制,以山为陵,凿山筑室,把寝宫深深地埋藏在山腹中。因为有大山的庇护,所以唐朝最有名的两个陵墓昭陵和乾陵至今没有受到人为的破坏,据记载唐末的黄巢之乱,为了取得乾陵里埋藏的宝物,几万人挖了四十多天,居然连入口都没有发现,最后只得无功而返,看来以山为陵自然有它的好处啊!
沿着九曲盘肠似的公路蜿蜒而上,快到山顶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长乐公主的墓,长乐公主是唐太宗的第五女,为长孙皇后所生,乖巧伶俐,聪明博学,极为太宗钟爱。再转过一个弯道,又看见韦贵妃的陵墓,韦家在隋唐两朝是贵族世家,名门望族,现在的长安县杜陵塬下,至今还有一个地方叫杜曲,就是唐朝时韦家在京兆的封地。
说起韦家的身世也很有意思,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据说韦家是汉代韩信的后代,吕后以谋反的名义杀了韩信,他的第三个孙子连夜出逃到岭南,为了避祸就不敢再姓韩了,取了韩字的一半,改姓韦。
这些都是人们酒后饭余的轶闻花絮,不过在唐玄宗时韦家确实出现了一位受大家喜爱的诗人,他就是韦应物。他在所作的《滁州西涧》中写到“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不知道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人们评价他的诗风清韵秀朗,冲淡闲远,写景如画,被录入《唐诗三百首》,是其中的名篇。
继续沿山而上,前行不远,一座高大宏伟的建筑赫然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唐太宗的陵墓——昭陵。因为依山为陵,地面上并没有隆起的墓冢,门口石牌楼下,坐落着唐太宗的塑像,面色神威,目光深邃,颇有一代明主天骄的雄伟大气,身后一条汉白玉的甬道直通山顶。这里据说是唐太宗当年与臣子打猎时亲自选定的地方,山势坐北朝南,势如踞虎,站在山顶向四周远望,群山簇拥,渭河如带,道路交衢,村落点点,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虽然是夏季,艳阳高照,但站在这里却清风阵阵,全然感觉不到夏日的酷热。
唐太宗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后登上了王位,采取了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但他知道只注重经济发展是远远不行的,他亲眼看到强盛富庶的隋朝,仅是粮食储备就可供全国五十年之用,但隋炀帝即位后,不到十三年就土崩瓦解了,沉痛的教训,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知道知人善任,惟才是举,任贤纳谏才是“致安之本,为政之要”,济世安邦惟在得人。所以在开国伊始,唐太宗就注重招贤纳士,辅佐朝政。在他的周围不但有出身士族的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甚至不计前嫌的团结了以前参与谋害自己的东宫旧臣魏征、李靖等人,求贤若渴的唐太宗在一次与大臣的问策中,还发现和启用了出身卑微的寒门之士马周。
马周能被唐太宗发现,是源于一次君臣的对话,看似偶然,但对不拘一格,礼贤下士,悉心网罗天下人才的唐太宗来说,也是必然。马周是汉代大儒马融的直系后裔,生性豪放而不合于时,遂游走神州,浪迹天涯,最后来到了长安,投在中郎将常何门下。
贞观三年,唐太宗在朝中问策治国大略,看到常何上的奏章内容切中时弊,非常高兴,赞赏之余下诏询问常何,常何说:“我是一名武将,写不出这样的奏章,是臣下的门客马周所写。唐太宗听到后,急不可待地立刻要见马周,前一个使者还在路上的时候,又派后一个去,连续派出了四位使者。
君臣见面后,都觉得相见恨晚,马周倾其所学,与唐太宗彻夜长谈。马周在给唐太宗的奏折中说:“节俭治国,力戒奢侈,节俭于身,恩加于人”。这样百姓才能对朝廷“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国家的兴亡,不由积蓄多少,“惟在百姓苦乐也”。他尤其提醒唐太宗对诸王和功臣的分封要得当,不可“树置失宜,不预为节制”。这真是出于肺腑的灼灼之言啊!致使唐王朝訇然坍塌的安史之乱,恰恰是朝廷对统治地方的节度使树置失宜,权限过大,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与朝廷分庭抗礼,不能节制而造成的。马周观微而知著,预言几百年以后将要发生的事情,警告唐太宗预先处置,所以在《新唐书·马周传》中记载“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唐太宗自己也对周围的人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的不行啊!”
唐太宗对马周非常倚重,封他为右丞相,在远征辽东的时候,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继大汉王朝的文景之治,在魏征、杜如晦、房玄龄、马周等忠臣良相的帮助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二个黄金时代——大唐盛世的贞观之治,这就是一直为人称道的“强汉盛唐”,也是对民族兴旺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个朝代,中华民族的光辉这时达到了顶峰。
马周在四十八岁的时候,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唐太宗在病榻前亲自为他熬药,命太子李治以弟子之礼去看望马周。马周去世后,朝廷举行了高规格的葬礼,特别让马周与其他皇戚和贞观之治重臣的陵墓,都陪葬在自己的昭陵周围。
九嵕山的山脚下的袁家烟霞镇建有明清风格的仿古一条街,青瓦粉墙,酒帘迎风,瓦肆商铺,鳞次栉比,弥漫着浓浓的晚清韵味。虽然已经过了五一长假,但曲折狭仄的石板街道上仍旧人头攒动,摩肩擦踵。我们到的时候,正是中午吃饭的时间,饭铺里人很多,店家卖的都是关中民间普通的吃食,有面皮、蒸碗、馍馍、锅盔、油糕、醪糟、菜疙瘩、浆水面等,粗盘大碗,长桌条凳,街边和屋前还摆着磨盘和石碌碡,与修新如旧的明清民居相得益彰。
离这里不远就是昭陵博物馆,院子静悄悄的,浓绿的树荫,遮挡了夏天的烈日,沿着长长的廻廊,鱼贯地进入了几个相连的展馆,展馆里展出的有唐朝出土的三彩人俑、彩马、镇墓兽、金银器皿,最多的是石碑和墓志铭,据说这里仅次于西安碑林,有全国第二多的收藏。
一块墓志铭就摆在展室的中央,看着石板上整齐划一,状若蚕豆,秀美娟丽的字迹,不禁俯下身去轻轻地抚摸,回身问解说员:“这是真迹么?”当听说是真迹时,冰冷的石板,仿佛一下变得温润起来,透过手掌,心旌摇曳,幽古善感的思绪瞬间飘向那繁花簇锦的盛世大唐。
最后一个展室布置的很有特色,仿制了长乐公主的墓室,由甬道和前后墓室组成。最引人注目的是甬道两旁墙上的壁画,有靥ye饰贴花,衣裙委地,脸如满月,体态肥腴yu的侍女,有碧眼鹰鼻,长耳曲髯,躬腰稽首的胡人,还有手持牙板长笛,发髻高盘,吹拉弹唱的宫廷梨园弟子,极尽大唐盛世雍容华贵的气象。
一幅甲胄武士壁画在解说员特意指点下,看出了新意,一群身披甲胄的武士,戴着有长长翎毛的头盔,姿势英武的站在那里。解说员说,看他们的脚,前后不一,好像随时都要跃起,再看他们的脸,左顾右盼,神色机警,再看眼睛,目光如炬,注视着四面八方,身上的箭壶插满羽箭,手搭在弓弦上,做好了随时战斗的准备。她还说:“这不是一般供观礼的仪仗队,而是护卫在唐太宗周围状如狻猊suan ni的虎贲ben猛士”。唐朝的边患虽然不似汉朝那么严重,但是来自北方的挑衅还是时有发生,当时的边塞诗人写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说得好像就是壁画上那些挽弓持箭的武士。
汉唐时的武将猛士,多都目不识丁,但君臣肝胆相照,凶猛剽悍的尉迟敬德、程咬金就深得唐太宗信任。可是到了宋代,朝廷害怕武将^造**,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让文臣统领兵马,从此世风孱弱,本该如狼似虎的武将,变得喜欢附庸风雅,羽扇纶巾,与文人学士吟诗唱和,自称“儒将”。所以与辽国和金兵打起仗来,屡战屡败。呜呼!唐朝灭亡于节度使强悍难于节制,宋朝灭亡于文臣统兵,武将“儒雅”。自古以来,“文武之道”不能顾此失彼,这也是历代皇帝绞尽脑汁,千方百计要权衡的事啊!
在回来的路上,不禁想到韩愈的散文《马说》“世上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世间可治世安邦的“千里马”很多,为什么有人能安济天下,奔腾万里,有人却郁郁寡欢,老死槽枥,都是因为没有遇到伯乐啊!开元盛世的贤臣良吏,有幸遇到爱才、惜才、识才、用才的一代英主唐太宗,才得以建功立业,赢得身前身后名。想到了这些,又回首望去,落日斜照,沉沉余晖给九嵕山勾出金色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