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绛帐传薪世泽新

[ 信息发布:吴正茂 | 发布时间:2016-05-22 | 浏览:12706 ]
由杨凌西去12公里,便是扶风县的历史名镇绛帐。别看它不起眼,可是它在中国汉代教育史上却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每当我乘坐火车前往省城西安经过它的时候,我都能听到列车员报站的声音:“绛帐站到了”;每当您乘坐西宝高速客车,经过绛帐,四处张望的时候,就会看到高速路口里程牌上写着的“绛帐服务区”的字样。绛帐的由来,是与东汉经学家、文学家、大儒马融在此设帐讲学而得名。我是研究历史的,对于绛帐的了解,是从明代扶风县诗人、官至浙江参政的天度人王纶的一首《绛帐村》中看到的。这首诗的全文是“野寺山岗古洞纡,人传曾是马融居。地深只隔秦人树,岁久仍藏禹书。绀宇钟连清梵寂,碧罗烟袅绛纱虚。当年借问横经者,前列生徒谁启予?”诗人用简洁的语句将绛帐的历史,马融绛帐传薪的史迹与传薪台当时的荒凉清楚的勾勒了出来,使我产生了极大的悲伤。但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绛帐却更为人所知,绛帐好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扶风大地上,源远流长。
马融(公元79—166),字季长,东汉经学家、文学家。是战国时期赵国公族赵奢的后代,曾祖辈由邯郸迁居右扶风茂陵(今陕西杨陵区五泉乡茂陵村人;五泉乡1982年11月以前隶扶风县),著名爱国将领马援的侄孙。马融相貌奇伟潇洒,善言辞。青少年时博阅群书,学识渊博。这与《后汉书·马融列传》:“融为人美,美辞貌,有俊才”的记载是相吻合的。马融的业师是西安人挚恂(字季直),马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史载,关中出大儒,自马融始。马融曾任校书郎,议郎、南郡与武都两郡太守,卒后追封扶风伯。在东观校书时,他遍注《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经文学达到成熟的境地。罢官回乡后,马融把全部心血用于教授门徒培养人才上。相传,马融设馆绛帐,筑高台,修房舍聚徒讲学,四方儒士负籍求学者达千余人。马融将毕生所学传授于弟子,桃李遍天下,当时著名学者涿郡卢植、北海郑玄等皆出其门。马融升堂授徒与众不同,每次讲学,他总是在讲台中央挂起深红色的大帐幕,帐前明几高座,为生徒讲经授礼,讲经论道,帐后设列女乐,排列美丽女工乐队,鼓琴伴奏,轻歌漫舞;前边听课的学生则专心致志,目不斜视,帐后整个大庭清雅肃穆,目的在于观察学生是否聚精会神地听课。他讲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使门徒不知疲倦,不为歌舞所引诱而分心。《后汉书·马融列传》则以:“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的精炼文字予以记载,这便是“施绛纱帐”的由来。马融对弟子要求很严,生活上却多关怀,关中穷苦弟子,出不起学费者即免之。他为人豁达开朗,不拘小节,弟子们尊敬他,爱戴他,许多人都成为东汉和三国时期的大儒,其再传弟子刘备、崔琰、公孙瓒则是三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巨星。
相传,有一学生因违犯学规,马融手持秸秆,打得学生血迹淋沥,遍染草杆。因秸秆投地复活后生根,开花,结实。人以为奇,便将此草称为“传薪草”,广为培植,以追念马融培育英才之业绩。“绛帐传薪”的典故至今仍广为流传,绛帐传薪也是马融晚年最为引以为豪和快乐之事。由于马融常坐在帐里授徒讲学,故后人用此典故做师长或讲座的尊称。
但是,马融开宗的绛帐文化,基本内涵为风趣开朗,达观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展现出他很高的艺术修养,即懂音乐,又善鼓琴吹笛,这使他能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用音乐来开发学生的智慧;他还打破成见,招收了一批女弟子,这在历史上是创举,估计也是首次;他创设助教制度,由“弟子以次相传”,扩大受教育的人数和范围,马融是右扶风地域文化中的代表。作为伟大的学者和教育家,“绛帐授徒”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个教育史上的奇迹,已升华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象征,成为后世文化人倾慕和赞赏的对象。人以地传,地以人闻,马融在儒学传播中使儒家学说深入民心,熏陶士族百姓,像燃烧的薪火一样后继有人,世代相传,永不熄灭,绛帐传薪也被人们誉为千古佳话,绛帐因马融的讲学而名噪禹甸。
  后来,马融为权臣梁冀所逼,于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卒于茂陵家中,终年88岁。遗言薄葬,关中生徒前去吊唁者甚众,对他的去世表达了无限的哀思。马融一生勤奋好学,著述甚丰。史载,生前除讲学注群经外,著作还有《三异同说》及诗、赋等20多部。同时注释了《淮南子》、《老子》、《论语》、《诗经》、《易经》、《离骚》等10多部古籍。另有赋颂等21篇,还有好多著作大多已散佚,实属中国文化教育史中的一大憾事。
  我曾因为宝鸡市政协编辑文史资料的缘故,驱车前往咸阳市杨凌区五泉乡毕公村和扶风县绛帐镇瞻仰汉代新息侯祠和寻访马融讲学的旧址,毕公村新息侯祠堂前有石碑两通,一通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所立,上书“汉伏波将军马援,东观著述马融、威侯马超故里”;另一通为马氏后裔马琪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所撰的《重修始祖伏波将军家庙碑记》,将有关马融的家族史资料进行详细的了解。对于马融的业绩我钦佩不已,经过实际考察得知,原来绛帐镇十字路西约三、四百步外有一高大的大土台,台旁竖立着刻有“汉马融讲经处”六个遒劲大字的石碑。“讲经台”虽在,但是跃然于我眼帘的是,荒芜杂草丛生,废弃的砖垛堆积。与石碑遥遥相望的北街城楼上,镶嵌着清同治年间的石刻匾额“绛帐传薪”至今尚存。民众曾在此修建的马季长祠,现已荡然无存。就连昔日马融苦读的石室,今天也沉没在黑河水库的深潭碧水之中,成为了永久的遗憾;而清代扶风县知县刘翰芳的一首题诗则生动的勾勒了当年马融绛帐传薪的宏大场面和独特。诗曰:“风流旷代夜传经,座拥红妆隔绛屏。歌吹至今遗韵在,黄鹂啼罢酒初醒”。这首诗算得上是歌颂马融传薪的佳作,也称得上是封建士大夫崇敬马融的终笔。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1800年后,历史的车轮刚刚滑入21世纪的第10个年头,宝鸡建忠食品集团董事长王建中先生,出于对绛帐文化的痴迷,对于先贤马融的仰慕,经过一番慎重思考后,决定在绛帐工业园区投资修建一座“传薪楼”,传播马融文化,弘扬大儒精神。传薪楼总投资3亿元,占地120亩,集聚会、讲学、驻足、休闲、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与一体,共分为马氏宗亲文化区、绛帐传薪文化区、蜜酒文化体验区、生产现场观摩区等四大区域。2012年5月,主体工程圆满封顶。2014年10月15日,西北大学马融文化传媒学院揭牌仪式暨首届绛帐马融文化论坛在扶风县绛帐镇“传薪楼”举行。
  中国是以儒学为根本的国度,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一直沿用至今。马融是开启汉代儒学教育的重要启蒙人;是继孔孟之后,见于中国典籍中最著名的教育先哲,也是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同等的地位。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他是继承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中能创造性的发展继承者。马融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退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孔孟理念,经他孜孜不倦的教诲与众弟子的传播,仿佛播下的火种,成为燎原之势。从绛帐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从历史走到现代。特别是马融在《忠经》一书中,开辟了中华忠文化之先河,阐明的许多思想与理论,与今天党和国家所实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对于习总书记所提倡的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着极大地现实借鉴价值。
  马融设帐绛帐,绛帐因马融而名。“绛帐传薪”也成为扶风历史上著名的八景之一,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颂。“绛帐传薪”必将泽被后世,薪火相传,当生生不息,越传越旺!今天中国农业的硅谷在杨凌升起,作为与杨凌毗邻的中国汉代教育硅谷的历史名镇——绛帐必将因马融而荣刊史册。当前,绛帐的发展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绛帐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我为历史巨人马融而奏赞歌,我为绛帐的历史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