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国之建,百工惟才,守位谨常,非忠之道。故君子之事上也,入则献其谋,出则行其政,居则思其道,动则有仪,秉职不回,言事无惮。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上下用成,故昭君德,盖百工之忠也。《诗》曰:“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译文: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各行各业有才干的官吏。如果这些官吏只是身居高位而守常规,不知道变通,就不能算是坚守忠道。因此,他们对君王应奉行的忠道是:上朝晋见时献计献策;执行公务时施行君王的仁政;在家休息时反复思考治国之道;一切行为都符合礼制。并且坚守职责,不徇情枉法,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上下级能够相互配合,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这样就能彰显君王的光辉。以上所说的就是文武百官的忠道。《诗经》上说:“恭敬地在各自岗位上,端正的做好每件事。”
本章讲解:
一个国家(团体)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人才。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君王(领导者),如果想成功的治理国家,同样需要很多有才能的文武大臣(下属)的帮助,同样要在身边聚集着一个忠于自己的团队。但是“守位谨常,非忠之道。”就是说仅限于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做法,可不是忠于职守的办法啊!
那么怎样才是一个好的团队(百工)呢?怎样才能建设一个成功的团队呢?首先一个成功的团队应该是团结的像一个人一样,坚强的像铁板一样,相互协同的像激流中划桨的水手一样。时时刻刻维护团体的利益,以社稷(团体)为重,以大局为重。
“负荆请罪”讲的是春秋战国时赵国的事情,廉颇、蔺相如都是赵国的重臣,老将廉颇能征善战,是保卫赵国的中流砥柱。蔺相如是赵王的随从,跟随赵王在渑池与秦王见面,不惧虎狼秦国的威胁,维护了赵王的尊严,避免了割地受辱,用自己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赵国的利益,使秦王垂涎的和氏璧“完璧归赵”得到了赵王的信任,被封为相国,地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这时就犯了“个人英雄主义”的错误,认为自己的功劳比蔺相如大,不服气,处处与蔺相如作对。在街道上遇见相国的车子也不避让,蔺相如反而恭敬地退让在一边。
替蔺相如驾车的随从不理解说:“先生是不是惧怕廉颇大人。”蔺相如笑着说:“秦王与廉颇将军比较谁厉害呢?我在渑池连残暴的秦王都不惧怕,难道怕廉颇将军吗?与廉颇将军相争,必然文武失和,两败俱伤,秦国虎视眈眈,正好趁虚而入,得渔翁之利,亲者痛仇者快,陷入不忠不义的个人纠纷,那样赵国不就是很危险吗?”
廉颇得知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幡然改悔,袒露自己的右臂,背负带刺的荆条赴相国府请罪。这就是脍炙人口“将相和”的故事。
在“将相和”的故事里,廉颇和蔺相如,如果相互反目,睚眦必报,个人恩怨,意气用事,必将造成赵国的毁灭。“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破坏”文武失和,局面混乱,就会引狼入室,这正是秦国求之不得的局面。蔺相如的大度,廉颇的改悔,使弱小的赵国顶住了秦国的觊觎,化危为安,传为千古佳话。
所以马融在《忠经》里说:“苟利社稷(团体),则不顾其身。”凡事如果能够有利于国家团体,就不顾自己的荣辱得失,蔺相如、廉颇就是这样做的。
说到“百工”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盛行“养士之风”。什么是养士呢?养士就是把各方面优秀的人才,组织起来,豢养在门下,集中团体的智慧,为朝廷出谋划策,为国家服务。也就是建设一支为事业效力的团队。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号称门客三千,人才荟萃,影响很大,天下纷纷效仿。那时的秦国因为地处边隅,所以人才稀少,就特别重视优秀人才的罗致和引进,这项制度被后人称为“客卿制度”。
不拘一格的客卿制度,吸引了天下大批人才来到秦国,都被委以重任。“上下用成,故昭君德。”为报答秦王的知遇之恩,这些外来的臣卿都忠心耿耿地为秦国服务,奖励“耕战”,改革制度,千方百计地提升秦国的国力,为秦国的大统天下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英雄不问出身”像秦穆公时的百里奚,就是用五张羊皮换回的战俘。提倡“远交近攻”,奠定秦国逐渐走向强盛的范雎就是魏国人,楚国人李斯,更是跟随秦始皇统一六国,协助秦王在全国实现“车同轨,书同文。”实行郡县制,其后“秦制汉随”从此中国开始了几千年的中央集权制,影响直至今天。
《论语》中孔子的学生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百工就是君王的智囊宝库,就是君王行动的四肢,臣子时刻记在心中的信条是:“谋而不忠乎,交而不信乎”。一个人的作用是渺小的,就像一滴水,不融进大海,就会干涸。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再强势的君王(上级),也离不开忠诚敬业的百工们(干部)的协助。有人预测,将来的争夺不再是土地空间的争夺,而是人才(百工)的争夺,谁拥有优秀的人力资源,谁就站到了事业发展的制高点。一个紧密团结,相互信任,以忠诚、忠信为核心,以优秀人才所组成的团队,胜利可期,就是成功的保证。
《诗经》上说:“恭敬地在各自岗位上,端正的做好每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