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第十 保孝行章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3-06-26 | 浏览:2306 ]

夫惟孝者,必贵于忠。忠苟不行,所率犹非其道。是以忠不及之而失其守,匪惟危身,辱其亲也。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竭其忠则福禄至矣。故得尽爱敬之心则养其亲,施及于人,此之谓保孝行也。《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译文:奉行孝道的人,最重要的是尽忠。如果一个人连尽忠都做不到的话,那他所做的一切都不会符合道德标准。所以,一个人在忠道尚且不能奉行的情况下,最容易丧失做人的根本,不仅会危害自己本人,也会给亲人带来耻辱。所以,有道德品行的君子在奉行孝道之前,首先要恪守忠道。如果能做到以忠道办事,就必然会获得荣禄富贵。因此,也就能对自己的亲人尽到爱敬之心,并很好地赡养他们,甚至还可以惠及其他的人。这样就称得上真正奉行了孝道。《诗经》上说:孝心永存,福禄相随。


本章讲解:

在家是孝悌之人,在外必然是一个恪守忠道的人。在古代要想有所作为,必然要经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过程,这其中的修身、齐家就是指个人的道德修养,“百善孝为先”,所以说孝悌是个人、家庭、宗亲之间的纽带和基础,有了这个道德基础才谈得上管理国家平定天下。

中国隋朝以前,是没有科考制度的,那么朝廷怎样从民间选拔优秀可用的人才呢?那个时期人才的选拔采用的是“举孝廉”的办法。什么是举孝廉?“举”就是推荐、选拔,“孝”就是要在家庭里孝道,廉就是对乡里邻间公道诚信。有了这样的办法,就可以选取民间德才兼备的人才来充掖朝廷。

徐庶走马荐诸葛

三国时刘备有个非常有名的谋士叫徐庶,他目睹汉末朝纲败坏,群雄逐鹿,烟尘四起,百姓涂炭,又看到刘备为人厚道忠义,还是汉室宗裔,就出来帮助刘备安定天下。刘备在徐庶的帮助下,设计谋火烧新野,打败了几十万的曹军。这让兵多将广,谋士如云的曹操非常诧异,后来才知道刘备有徐庶这样的高士辅佐,曹操还知道徐庶是孝子,就把徐庶的母亲接到许昌,假借徐母的名义,写信招降徐庶。

徐庶看到母亲的来信,明知道这封信是伪造的,但也由此知道了母亲的下落,于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摆在徐庶面前。母亲身在曹营,不去营救是不孝,就这样不辞而别的离开刘备是不忠,思来想去,一时没有万全之策。

刘备知道了以后,明白曹操是一个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枭雄,如果再挽留徐庶,徐母就有生命之虞,为尽孝道垂泪送别徐庶。在相送的路上,他们走了一程又一程,始终不忍别离。当眼前的松树挡住了视线时,刘备用手里的马鞭指着树林说,恨不得砍掉这片树木,因为它让我看不见先生远离的身影。

这时骑在马上的徐庶心里也非常纷乱忐忑,自己虽然尽了孝道,却丢失了忠道,怎样才能对得起刘备对自己拳拳的忠义之情呢?想到这里,他平静了一下起伏的的心怀,心想“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自己这样的做法是否有违忠道呢?于是他拨马返回,向刘备推荐了才能高过自己百倍的诸葛亮。蜀国地偏人少,资源困乏,刘备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六出岐山,三分天下,问鼎中原,这都源于徐庶的走马荐诸葛。徐庶虽然有过人的聪明才智,却再没有替曹操出谋划策,人们常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说的就是这件事。从这个角度看,徐庶在尽孝的同时也不忘尽忠啊!

铡包勉

“铡包勉”又叫“赤桑镇”,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清官戏。包公是宋朝有名的清官,曾任开封府尹(管理开封的最高长官),他为人铁面无私,为官清正廉洁,执法公正不阿,替百姓伸冤除害,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他的故事。《陈州放粮》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传包公之母怀胎两年,才生下包公,包公出生的时候,浑身像煤炭一样漆黑,家里人都很害怕,认为是妖怪投身,不敢喂养,抛弃在野外。可是一连过了七天,野外还传来婴儿的啼哭声,包公的嫂嫂听见后于心不忍,就背着家人悄悄地抱了回来,与自己的孩子包勉一起抚养,如同己出,直到包公长大成人。包公一直不忘嫂嫂的恩情,“老嫂比母”,把嫂嫂叫嫂娘,像亲生母亲那样对待。

有一年,江南有个叫陈州的地方发生了灾荒,朝廷就派包勉到陈州放粮赈灾,可是包勉在放粮的过程中,没有忠心的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是营私舞弊,中饱私囊,被百姓告到了朝廷,于是朝廷就派包公去陈州处理此事。

包公到了那里后,明察暗访,查清了包勉贪赃枉法,聚敛钱财的事实,就毫不犹豫地把包勉抓了起来,关进牢狱,按照当时的刑法,包勉是犯了杀头之罪。

包公的嫂嫂知道后,急急忙忙地赶到陈州,一心想搭救儿子的性命,她述说了对包公的养育之恩,述说了包勉与他的兄弟之情,希望能网开一面,不要杀包勉。但是铁面包公不徇私情,一面挥泪铡包勉,一面跪倒在地向嫂娘赔情,并拿出准备好的孝巾说:“百年后弟就是你戴孝的儿郎”。

包公斩包勉是忠道与孝道在伦理道德上的激烈碰撞,是尽大忠还是行小孝,“是以忠不及之而失其守”,“还是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包公面对忠道与私情的考验,心怀如铁,不为所动,坚强地恪守了自己的道德底线。

我们常说国家,国家,没有国就没有家,由此联想到中国近代百年激荡的历史,无数仁人志士怀着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前仆后继,百折不回,他们为大家,舍小家,浩然忠义的气概,光辉的典范,崇高的人格,激励了多少后来人。他们也有家庭,也有父母妻女,也想尽自己的孝道,但是他们“移孝作忠”,自己舍身赴难,视死如归,不能守在父母身边尽孝,为的是更多的人能在家里行孝,他们的做法是为国家和天下庶民行大孝,所以说这样的英雄人物才是大忠大孝,永远是中华民族的楷模。

两个故事,徐庶是先孝后忠,包公是先忠后孝,在尽孝道的同时也不忘记自己尽忠义的责任。由此看来,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忠孝是不相悖的事情啊!《诗经》上说:“孝心永存,福禄相随。”